Courtside Vision 場視運動

環太平洋的職業籃球:澳洲職籃NBL布里斯本子彈隊主場觀後心得

原本計畫在2024年初去一趟墨爾本聯隊(Melbourne United)的主場約翰˙凱因體育館(John Cain Arena)支持這支澳洲職籃勁旅,查了一下賽程才發現整個一月都沒有主場賽程,才猛然想起澳洲網球公開賽正式在此地舉辦!才改變計畫購買墨爾本聯隊客場出戰布里斯本子彈隊(Brisbane Bullets)在日產體育館(Nissan Arena)的賽事。

日產體育館位在布里斯本南部郊區,場館隔壁有個停車塔,場館容納量5000人,與籃網球職業隊昆士蘭火鳥隊(Queensland Firebirds)共用,該場館在2017年動工、2019完工,是一個小而美的場館,比賽當天門票完售,而我則是購買86.5塊澳幣的3 GOLD區在一樓客場球員後面,NBL賽事通常會在週三~週日下午在Youtube直播,但直播結束後不會再上架比賽畫面(可以下載NBL App重播比賽 )。


(布里斯本子彈隊主場日產體育館Nissan Arena)

澳洲職籃NBL目前有10隊,整季各隊有28場例行賽,賽季通常都會用下半年度稱之,如今年稱為NBL 24,今年賽制再次採用季後挑戰賽模式,第1、2名首輪不用出賽,由3、4名對戰中獲勝者晉級對戰第2名,5、6名對戰中獲勝者晉級對戰3、4名落敗者,前述對戰獲勝者晉級對戰第1名。
沿著場館階梯進到通過驗票口後,右側的露營車便是販賣部,購買了一件主場球員背號球衣(99.9澳幣)、隊徽鴨舌帽(39.9澳幣)、雙面漁夫帽(39.9澳幣)總計179.7澳幣(折合台幣3774元),我買的是前NBA馬刺隊冠軍成員Aron Baynes的12號球衣,他在參加2021東京奧運時經歷了一場離奇的傷勢後,近兩年回到澳洲為布里斯本子彈隊效力。


(布里斯本子彈球衣與鴨舌帽​​​​​)

當天氣溫28度是南半球的夏天,國內除了瓊斯盃之外實在很難想像,會有這麼一個熱鬧的夏季職業聯賽,我一著裝好剛剛買的紀念品,找到座位坐下時,隔壁的球迷便便開頭問我『今天我們會贏吧?』,我急急忙忙地回復『我不是本地人,我從台灣過來的!』,我這是什麼糟糕的旅遊英語對話?但這位球迷回說『但你穿的是布里斯本的球衣,對吧?所以我們是一隊的!』,這段對話裡當地球迷的友善與熱情可見一般。


(主場球迷高舉雙手位主隊球迷集氣)

開賽會有現場特派員在各個票區訪問球迷,算是很即時性的互動,電視牆雖不是一體成形的,是由場中上方兩面、側邊上方兩面大螢幕平均分布,在觀看上相當舒適方便;球場中間的LOGO不是隊徽而是贊助商Hungry Jack's(Burger King拓展到澳洲時,發現其商業名稱已經被另一家外帶食品店註冊了商標而改用此名);開場介紹主隊球員時會有噴火特效,但不特地介紹客隊球員,也沒有特別冗長的形象片播放跟開場表演,啦啦隊有兩組團隊,一組是專業現代舞團,一組是競技啦啦隊風格與NBA類似,兩組人會分別在第一節及第三節結束節間表演,而比賽開始時會邀請各位球迷站起來直至第一顆進球,第四節開始會再一次。


(球迷起立應援)

戰局方面目前布里斯子彈隊11勝12敗暫居第五名,在挑戰賽中徘徊;墨爾本聯隊16勝6敗居於聯盟龍頭,球員名單方面布里斯本子陣中主力控球後衛Nathan Sobey,有10年NBL資歷本季場均20.3分、4.4籃板、2.4助攻,過去曾在2017年到台灣參加過世界盃資格賽;先發小前鋒Casey Prather,美國籍,畢業於NCAA佛羅里達大學,有完整四年NCAA經歷,有5年的NBL資歷,場均7.5分、2.7籃板、1助攻,Aron Baynes則擔任替補中鋒是陣中的球員導師。墨爾本聯隊陣中主力則是射手Chirs Goulding,有17年NBL資歷場均17.2分、2.2籃板、4.1計三分,跟Nathan Sobey在2017來台灣參加世界盃資格賽;先發控衛則是Matthew Dellavedova,NBA騎士隊冠軍成員,場均11.3分、3.3籃板、6.1助攻,先發得分後衛Ian ,NBA勇士隊冠軍成員,場均13.4分、2籃板、2助攻。


(投籃者為前NBA球員Matthew Dellavedova)

開賽後由墨爾本聯隊鋒線Luke Travers一計從外圍帶球到禁區外的上籃不進後,由大前鋒Ariel Hukporti從禁區外衝搶的補扣,成為本場比賽第一個進球,另一方面子彈隊開賽前設定的進攻路線被洞悉到,Sobey及Prather 輪番被墨爾本聯隊Travers及 Dellavedova封阻,在第一節最後讀秒階段,由Dellavedova由後場一路帶球到前場切入到罰球線附近,跳傳給外圍還不來及進到三分線內的中鋒Lual-Acuil大空檔三分命中技驚四座,第一節13:21子彈隊落後。


(持球者為墨爾本聯隊球員Lual-Acuil)

第二節雙方皆採用擋拆方式發動攻勢以建立持球者攻擊籃框機會,子彈隊鋒線Sam McDaniel與Tyrell Harrison進攻組合表現攻守俱佳幫助球隊追至18:21,但後續子彈隊換上替補中鋒Aron Baynes後抵擋不住Lual-Acuil幾次的面框攻擊,加上Goulding兩計高難度的三分出手命中,墨爾本聯隊擴大比分,中場比數50:39子彈隊持續落後。


(面對球場者為前NBA球員Aron Baynes)

下半場開賽後兩隊有兩分鐘沒有得分,是由墨爾本聯隊Clark切入到心臟地帶吸引到協防後,跳傳給外圍的Travers切入上籃得分才止住得分荒。子彈隊方面則改用外圍手遞手(Hand Off)方式試圖讓對方換防後製造錯位,如果還有協防則轉移到弱側邊底角三分線做外圍投射,Sobey在球隊改變進攻分針表現回穩單節攻下9分外帶、2次助攻,但墨爾本聯隊Lual-Acuil持續肆虐,即使子彈隊換上第三號中鋒Rocco Zikarsky(Next Star球員)也效果有限,讓Lual-Acuil攻下9分絲毫不像傷癒歸隊表現不俗,第三節59:73子彈隊落後。

第四節開始,墨爾本聯隊Goulding持續在外圍發砲,將比分拉開到64:82,子彈隊Sobey力往狂瀾、有裡有外,但子彈隊Prather在上半場獨得9分後,下半場猶如神隱一般,Sobey孤立無援,僅在獨秒階段靠著McDaniel的三分線外命中及 Zikarsky的補扣稍稍縮小比分,終場93:77墨爾本聯隊大勝布里斯本子彈隊,墨爾本聯隊Lual-Acuil僅上場23分鐘即攻下33分(生涯最高分)、13籃板、命中率70%;隊長Goulding攻下23分、三分球12投6中。布里斯本子彈隊Sobey攻下19分、3籃板、3助攻;鋒線Sam McDaniel攻下12分、命中率62.5%。


(投籃者為墨爾本聯隊隊長Chirs Gouldin)
整場比賽子彈隊命中率僅有38%,未能建立有效進攻路線是最大的問題,另外在中鋒輪替上Baynes在對位Lual-Acuil部分,防守移動速度過慢的問題被放大,足足失去了有9分的分數,其他鋒線群未能在Sobey發動進攻後有效參與進攻,使得多半靠他單打或賴犯規,且Sobey進攻效率不佳命中率僅28.6%,子彈隊在身高上雖佔有一定優勢,但卡位意識不足導致墨爾本聯隊有幾次簡單的二波進攻。


(布里斯本子彈主力後衛Nathan Sobey)

NBL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職業聯賽始於1979年,算是亞洲認知中的西方世界裡較後期成立的職業聯盟,也經歷很多考驗...像是球隊退出、瀕臨破產等等,是一個台灣相對陌生的籃球環境,而在2017年大洋洲併入亞洲賽區後,台灣有更多機會一窺這個世界籃球排名第四的國家隊樣貌,台灣球員兩度在世界盃資格賽與NBL球員交手,實力差距不小,但澳洲隊配置多半維持兩名高大球員在場上,且這兩名也不一定具備外圍投射能力,但移動能力及掩護技術上實屬上乘,倘若中華隊或台灣籃球仍堅持維持兩名高大球員的陣容配置,勢必得試著學習澳洲籃球的優點,不佔球權、能幫助外圍球員突破、衝擊籃框終結動作協調及優異的放籃手感。


(布里斯本子彈隊中鋒Rocco Zikarsky與墨爾聯隊中鋒Lual-Acuil)

比賽中隔壁的球迷有跟我介紹Rocco Zikarsky這名球員,他17歲、身高220公分有著極佳的移動能力及封阻能力,是NBL Next Star計劃內的球員(每隊能擁有一個名額,並不佔薪資空間),在疫情年2022 FIBA亞洲盃U16冠軍賽澳洲對日本,當時他也是身穿跟子彈隊一樣的11號球衣代表澳洲隊,今年是第一年到墨爾本子彈隊效力,預計達到NBA選秀規定的19歲就會投入選秀,比賽結束後的兩天,我在皇后街的Culture Kings逛街時偶遇到他,本人真的相當高大,身材也沒想像中單薄,最後用一張我與Rocco Zikarsky的合照作為這趟旅行的結尾。

(皇后街逛街巧遇布里斯本子彈隊球員Rocco Zikarsky)